
肠外营养支持是指通过静脉输注方式,将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患者的体内,以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创伤科等特殊环境下,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有些患者存在禁忌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本文将对肠外营养支持的禁忌证进行详细的阐述。
1、严重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性休克患者由于全身炎症反应过度,血管扩张、血流淤滞,导致组织灌注不足,血压下降,此时,如果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可能会加重血管扩张、血流淤滞,进一步降低组织灌注,使病情恶化,严重感染性休克患者应先进行抗感染治疗,纠正休克状态,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肠外营养支持。
2、消化道梗阻:消化道梗阻是指食管、胃、小肠或大肠等消化道腔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梗阻性疾病,消化道梗阻患者由于胃肠道功能障碍,进食困难,营养吸收不良,需要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对于严重的消化道梗阻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病情恶化,消化道梗阻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支持方案。
3、肠道瘘、腹膜炎、肠穿孔等:肠道瘘、腹膜炎、肠穿孔等疾病会导致肠道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严重的感染和炎症反应,这些患者在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时,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炎症加重,甚至引发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这类患者应优先进行抗感染治疗、控制腹腔感染,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肠外营养支持。
4、肝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是指肝脏不能正常完成代谢、解毒、合成等功能的一种病理状态,肝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肝脏合成能力减弱,肠道对脂肪的吸收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脂肪泻,肝功能不全患者还可能合并其他营养不良,如蛋白质摄入不足、维生素缺乏等,肝功能不全患者在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时,应注意补充适量的脂肪和氨基酸,同时加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5、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的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且这种障碍不能被解除的状态,MOF患者由于多个器官功能受损,营养需求难以满足,在这种情况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可能会加重器官负担,导致病情恶化,MOF患者应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接受肠外营养支持。
6、过敏史:对于具有过敏史的患者,在接受肠外营养支持前应进行过敏原检测,避免使用可能诱发过敏反应的营养物质,应密切观察患者在使用肠外营养支持过程中的过敏反应情况,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7、血栓形成风险:长期静脉输液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对于高危人群,如年龄大、肥胖、长时间卧床、骨折等患者,在使用肠外营养支持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血栓形成。
8、终末期肾病患者:终末期肾病患者由于肾脏功能严重减退,不能正常排泄代谢产物和调节电解质平衡,在使用肠外营养支持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营养配方,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应定期监测血肌酐、血尿素氮等指标,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在选择肠外营养支持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排除禁忌证,确保安全有效地实施肠外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