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注射方式给予患者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代谢和生理功能需要的一种治疗方法,肠外营养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状态,如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化疗等,本文将对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及参考配方进行详细介绍。
肠外营养的适应证
1、消化道功能障碍:包括急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肠道梗阻、术后肠麻痹等导致患者不能正常摄取食物的疾病状态。
2、消化道手术后:如胃切除术、肠切除术等,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内需要依赖肠外营养维持生命体征。
3、烧伤和创伤:烧伤和创伤患者由于大量液体丢失、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等原因,需要迅速补充营养物质。
4、大手术后: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肝胆胰手术等,患者在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肠外营养可以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5、恶性肿瘤化疗:化疗期间患者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使患者难以正常摄取食物,肠外营养成为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手段。
6、其他:如先天性畸形、慢性消耗性疾病、重症感染等。
肠外营养的参考配方
肠外营养的配方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营养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以下是一个通用的肠外营养参考配方:
1、能量供给:每公斤体重提供25-30千卡能量,每日总热量约为800-1000千卡。
2、蛋白质供给:每公斤体重提供1.2-1.5克蛋白质,每日总蛋白质量约为10-12克/公斤体重,蛋白质主要来源于氨基酸,可选用含支链氨基酸的蛋白质制剂。
3、脂肪供给:每公斤体重提供0.5-1克脂肪,每日总脂肪量约为50-100克/公斤体重,脂肪可选用植物油或动物油。
4、碳水化合物供给:每公斤体重提供30-40克碳水化合物,每日总碳水化合物量约为120-160克/公斤体重,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淀粉类和糖类,可选用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酸钠溶液。
5、电解质供给:钾、钠、钙、镁等电解质应根据患者血浆电解质水平进行调整,保持血浆电解质平衡。
6、微量元素供给:锌、铜、铁、锰、硒等微量元素应根据患者需求进行补充。
7、维生素供给: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应根据患者需求进行补充。
8、液体供给:根据患者尿量、血压、血流动力学状态等进行调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肠外营养的优点和不足
1、优点:
(1)能够迅速补充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满足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的需要。
(2)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降低感染发生率。
(3)便于观察和调整营养支持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不足:
(1)费用较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
(2)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肠黏膜萎缩、菌群失调等并发症。
(3)不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和维护。
肠外营养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在实施肠外营养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