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的功效与作用,板栗是我们最常吃的一种零食。尤其是那些名牌的糖炒栗子店面,就算是火辣辣的夏季,依然是一副门庭若市的场面,有时候买个栗子要等上一个小时。板栗,俗称栗子,又名瑰栗、毛栗、风栗,是我国的特产,素有“千果之王”的美称,在国外被誉为“人参果”。
营养价值板栗又叫栗子,是一种补养治病的保健品板栗。中医学认为,栗子性味甘温,有养胃健脾、补肾壮腰、强筋活血、止血消肿等功效。
栗子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栗子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老年人常食栗子,对抗老防衰、延年益寿大有好处。
栗子的用法很多,可用来加水熬汤食用,用于病后体虚、四肢酸软;可用栗子煮粥加白糖食用,具有补肾气、壮筋骨的功效;可每日早晚食用风干栗子数颗,也可用鲜栗子煨熟食用,用于老人肾虚;跌打损伤、淤血肿痛时,可用生栗子肉碾成泥状,涂于患处。须注意的是,栗子生食难于消化,熟食时易滞气,故不可食用太多,且消化不良、温热甚者不宜食用。
据科学实验证实:栗果中含糖及淀粉70.1%,蛋白质10.7%,脂肪2.7%,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以及磷、钙、铁等各种矿物质,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B1和胡萝卜素的含量,较一般干果都高。板栗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媲美,尤其对肾虚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梁代陶弘景论其功能为“益气、厚胃肠、补肾气。”并举例说:曾有人患腰脚软弱病,令其到栗树下食栗数升,不久便能如常人一般行走。唐代孙思邈更称栗为“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并指出生食治腰、脚不遂。《本草纲目》也记载有:“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
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历代著名中医都认为栗子味甘性温,无毒。功能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适用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腰肢不遂、小便频数以及金疮、折伤肿痛等症。因此,肾虚者不妨多吃一些板栗。
食疗功效
作为食品目前在中国最流行的使用方法是糖炒栗子,用糖色和沙子混合,将变成黑色的沙子和栗子混合炒,一是使栗子受热均匀,二是使栗子中的糖份不容易损失。炒出的栗子甜香适口。北京小吃中有栗子面的小窝头,据说是从皇宫中流传出的作法,当年曾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
栗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功用。《本草纲目》:“栗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唐代孙思邈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本草纲目》中指出:“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有人内寒,暴泻如注,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苏东坡的弟弟苏子由曾写诗称颂栗子的食疗功效,“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吃食板栗可以益气血、养胃、补肾、健肝脾;生食还有治疗腰腿酸疼、舒筋活络的功效。栗子所含高淀粉质可提供高热量,而钾有助维持正常心跳规律,纤维素则能强化肠道,保持排泄系统正常运作。
由于栗子富含柔软的膳食纤维,糖尿病患者也可适量品尝。但栗子生吃难消化,熟食又易滞气,所以,一次不宜多食。最好在两餐之间把栗子当成零食,或做在饭菜里吃,而不是饭后大量吃,以免摄入过多的热量,不利于保持体重。新鲜栗子容易发霉变质,吃了发霉的栗子会引起中毒,所以,变质的栗子不能吃。
中医学认为,栗性甘温,无毒,有健脾补肝,身壮骨的医疗作用。经常生食可治腰腿无力,果壳和树皮有收敛作用;鲜叶外用可治皮肤炎症;花能治疗瘰疡和腹泻,根治疝气。民间验方多用栗子,每日早晚各生食一至二枚,可治老年肾亏,小便弱频;生栗捣烂如泥,敷于患处,可治跌打损伤,筋骨肿痛,而且有止痛止血,吸收脓毒的作用。
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能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
同时常吃对日久难愈的小儿口舌生疮和成人口腔溃疡有益。中医认为栗子能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对肾虚有良好的疗效,故又称为“肾之果”,特别是老年肾虚、大便溏泻更为适宜,经常食用有强身愈病。